时间拨回到2009年初,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已经开始影响世界,全球金融市场一片恐慌混乱。
一天晚上,在华盛顿某个大楼的一间会议室里,一群人围在了一个电脑旁。这是一个看起来很普通的会议室,里面有一个大办公桌,几个瑜伽球,甚至还有几个显眼的乒乓球比赛的奖杯。
而就是在这个连打印机都没有的地方,“印”出了改变整个金融危机的3万亿美元。 美联储(The Federal Reserve)给了它起了一个专业的粉饰名称: 量化宽松 (QE: Quantitative Easing) 美联储,是美国所有银行的中央银行,也就是说美国所有的银行都在它那里有一个账户。对于美联储来说,印钱的过程是一件无比神奇,但又无比简单的事情: 1. 例行会议后,美联储的经济学家们走到电脑前,找到某家商业银行的账户,点击进入。 2. 经济学家们在键盘上敲一个数字,100亿?1000亿?10000亿?只要开会通过,都可以。 3. 点击“确认” 键,哗!钱就这么神奇的“印”出来了! 当然,美联储不会直接把钱运送给政府和银行,它们会购买它们发行的债券,然后用刚刚凭空印出来的钱支付。这个交易中,美联储买到了政府和银行的债券,它们的账户得到了美联储印的现金。美联储就这样为金融市场注入了数以亿计的美元。 当经济过热,通货膨胀抬头的时候,美联储会做相反的事情。它会在金融市场用市场价卖出政府和银行的债券,得到政府和银行支付的现金。通过这种方式,美联储从政府和银行收回美元。 从2009年到2014年的4轮量化宽松,美联储一共向市场注入了3.5万亿的美金,差不多是当时整个德国的GDP。 这3万亿量化宽松的猛药最终非常有成效。这些美联储凭空印出来的资金稳定了摇摇欲坠的美国房地产市场,拯救了一片混乱的华尔街,振奋了投资者的信心,最终将美国带出了金融危机。 但是问题来了,印出来这么多的钱,最终都跑哪里去了? 它们都静静的躺在各大银行们的账户里。 美国经济大病初愈,美联储如果选择在这个时刻公然大量卖出手中的债券,只怕会引起新的市场混乱。于是美联储想到一招,可以让自己印出来的3万亿美元不知不觉中悄悄的消失,并且最大程度的稳定住美国的经济,这一招又是什么呢? 美联储给银行付利息,让它们把这些钱留在自己的账户里。 这一招也叫做超额准备金率 (interest on excess reserves)。借了钱还能拿到利息?有这么好的事,各大银行们当然愿意将这3万亿留悄悄的留在自己的账户,也变得很不情愿担风险将这些钱借出去。 于是,一切就像一个魔术,3万亿美元就这么凭空消失了。 但是这个方法也有沉重的代价,即使未来美联储计划只给银行一年1%的利息,3万亿的利息一年就是300亿的收入。这对银行来说简直就是天上在撒钱。 而真相往往是,在经济学的世界里,没有所谓绝对的“资产最公平分配”,一切的公平都是相对的。当美联储做出一些货币政策的决策时,一定会惠及一群人,也同时会伤害一群人。 美联储有着它重大的责任,它需要维护美国经济的正常运转,并且做好赋予它的两个核心任务:最大程度的提高就业率,和维持通货膨胀的稳定。 所谓的“公平”,根本就不在美联储的字典里。 但是美联储靠目前这个撒钱的政策,最终会有什么后果呢? 没有人知道。因为这次美联储将要面对的挑战,是收回自己发出去的3万亿量化宽松。 打个比方,美国的经济就像是一辆开始加速的卡车,当它开始开的越来越快,经济过热的时候,美联储会利用他强大的货币政策和“灭钞机”,给经济踩刹车。 然而美联储这几轮从所未有的3万亿量化宽松,就像是给美国经济注入了大量的燃料,卡车会怎么加速,前方的路怎么走,谁也不知道。既没有历史可以学习,也没有教科书可以参考。 美联储成功拯救了一个前所未见的金融危机,同时也在驶向一个全新的未来,探索着新的出路。 在最好的情况下,这3万亿会悄然无息的平安回到美联储的账户里,与此同时,美国的经济一片欣欣向荣。 而然,美联储的量化宽松也为全世界的央行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金融危机后,日本,欧盟,中国的央行们纷纷效仿美联储,印钞机火力全开,各自实行自己国家版本的量化宽松。 到2016年,全球的央行们已经凭空印出了12.3万亿美元的货币。我们的世界就从来没有充斥过这么多的钱。 如果光靠印钱就能解决经济问题,那么这个世界上也许就再也没有经济问题了。 各国的央行们该如何控制自己的印钞机,并在将来应对自己放出来的叫做货币超发的洪水猛兽,这是每个国家都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 因为在不远的将来, 有两个叫做债务危机和通货膨胀的岔路,在充满不确定的未来等待着我们。上面的这些都是正常情况下美联储的方案。然而2008年的这场罕见的金融危机,是美联储从未遇到过的棘手状况。经过反复的会议和讨论,美联储最终决定开动自己强大的印钞机,通过量化宽松源源不断的向美国金融市场注入大量现金。
美国银行就这样从美联储那里白白的拿钱,太不公平了吧?
最终的最终,这印出来的3万亿都会被美联储逐步收回。也许需要3年,也许要5年10年或者更久,美联储会一点一点小心翼翼的踩刹车,尽量不让人们察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