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生意社发布了《2017年4月中国大宗商品经济数据报告》。报告显示,4月份大宗商品市场仍延续上月的单边下行态势。业内专家表示,龙头商品原油完全失去导向作用等四个因素导致大宗商品“跌跌不休”。市场连续两个月下跌意味着此前牛市行情暂告段落,大宗商品市场进入“中场休息”。
1“金三银四”行情泡汤
生意社大宗58榜显示,4月份有32.76%的商品上涨,67.24%的商品下跌。从环比来看,涨跌商品比例变化不大;同比2016年4月,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4月市场平均跌幅为-2.53%,较上月有所收缩。市场连续两个月下跌,标志着今年“金三银四”行情彻底泡汤。
4月份下跌重灾区依旧集中在钢铁、橡塑板块。生意社价格监测显示,4月环比下降的商品共39种,集中在钢铁(7种)和橡塑(7种),跌幅在5%以上的商品主要集中在钢铁板块;跌幅前三的商品分别为铁矿石(-18.67%)、鸡蛋(-16.28%)、天然橡胶(-10.58%)。
报告显示,铁矿石居4月份跌幅榜首位。铁矿石自3月结束了长达9个月的连续上涨行情,下跌后累计跌幅近30%,价格已跌回至2016年11月初的水平。在铁矿石的带领下,钢铁板块中的厚板、冷轧板、热轧卷、螺纹钢等价格继续回调,跌幅均超5%,跌幅最小的无缝管也达到5.80%。与3月份相比,钢铁板块中的铁矿石、冷轧板、热轧卷、中厚板价格均跌至半年来最低点。
除钢铁外,4月份橡塑类商品也全线下跌,天然橡胶(-10.58%)、PVC(-8.20%)领跌,其余商品跌幅也均超3%,但与3月相比,橡塑类商品4月有所改观,3月天然橡胶跌幅达13.12%,丁苯橡胶跌幅更是高达31.48%,而丁苯橡胶跌幅仅为3.32%。值得一提的是,天然橡胶、丁苯橡胶甚至包括LLDPE、PP等商品价格也跌回至2016年11月的水平。
报告显示,与3月以原油为风向标的板块和行业“一边倒”情况有所不同,4月能源、化工以及有色板块表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3月汽油、燃料油成功逆袭,跌幅被全部涨回,不仅成为能源板块的佼佼者,也分别占据了涨幅榜的前两位。除此之外,能源类其余商品如焦炭、炼焦煤、柴油等价格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但原油、甲醇继续下滑。
化工板块也呈现出明显分化,纯苯在经历了近两个月的暴跌后,4月份终于扭转跌势并进入涨幅榜。而同样是有机化工品的醋酸、乙二醇却仍下跌。在有色板块中,除铝、黄金涨势明显外,其余商品如铅、镍等仍跌跌不休。
4月份市场之所以延续熊市格局,生意社分析师范艳霞认为有四大原因。
一是龙头商品原油完全失去导向作用,在经历了3月的暴跌后,4月国际油价仍处跌势。
二是市场大牛市带来的疯涨堆积了过多泡沫,回调在所难免,前期上涨较猛的商品,如丁苯橡胶、甲醇、天胶、铁矿石等开启了去泡沫化过程。
三是部分板块和品种仍面临库存高、需求弱的问题,比如基本金属、农副板块等。
四是市场缺乏继续推动牛市的新动能,4月初市场虽然因“雄安效应”掀起了一波涨势,但该现象毕竟是暂时的,况且进入今年以来,国家有关房地产调控、信贷资金收紧、美联储加息等都对市场构成利空,目前尚未有助推牛市的新动能。
2农产品价格触底
生意社价格监测显示,4月农副产品板块环比下降的商品共有29种,跌幅在5%以上的商品有6种,占该板块商品数的13.6%。跌幅前三的产品分别为鸡蛋(-16.28%)、地黄(-7.63%)、生猪(-6.85%)。
今年农产品可谓跌跌不休,价格持续触底。进入4月后,农产品继续受利空打压,上涨乏力。4月28日农副指数为914点,较月初下跌18个点,跌幅超过2%。4月油脂板块依旧上涨动力不足,由月初908点跌至月末的879点,下跌29个点,跌幅接近5%。油脂品种依旧下跌为主,如豆油(-5.18%)、菜籽油(-3.35%)、棉籽油(-5.42%)、棕榈油(-3.97%)等。
分析人士表示,油脂板块下跌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供应充足,上涨乏力。统计显示,3月进口大豆610万吨,同比增长35.9%。4月进口大豆到港量为800万吨左右。原料进口大豆不断到港;豆粕终端需求回暖;国内大豆油厂开机率全面回升;周压榨量约180万吨,环比增长15%左右。
二是国储菜油消化缓慢,油脂供应压力剧增。进入4月后,由于国储菜油拍卖全面停止,并转化为企业库存。国内沿海进口菜籽总库存预估在51.6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27.09%。菜籽进口数量增加,导致菜油库存攀升。国储菜油挤占市场份额,令油脂上涨压力剧增。
三是棕油主产国处于增产周期,利空油脂。马来西亚棕榈油局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马拉西亚棕榈油产量为146万吨,比2月增长16.3%。国内方面,随着进口量增加,供给回升。海关总署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月至3月中国进口棕榈油1252114吨,同比增长8.01%。在需求方面,国内油脂消费正值淡季,棕榈油成交稀少,加之当前豆油、菜籽油的价差偏低,价格竞争优势下降,需求受到抑制。
生意社价格监测显示,4月饲料板块整体回暖,玉米菜籽粕呈现涨势。终端生猪存栏有所增加,3月份我国生猪存栏量环比增长1%,能繁母猪存栏量与上月持平。水产养殖饲料需求增加,加上玉米粮源稀少,导致价格上涨。饲料板块涨跌互现原因如下:
一是供应偏紧,玉米领涨饲料板块。春播前,东北产区农户售粮意愿转淡,国内玉米市场优质粮源渐少,截至4月20日,东北三省一区累计收购玉米10016万吨。在终端饲料需求支撑下,产区玉米市场价格整体稳中偏强。国储去库存政策启动,南方部分地区少量陈粮出库,华北以及山东等地观望气氛浓厚。南方销区受产区以及港口玉米价格小幅回升的影响,到货价格随之小幅上调,国内玉米市场价格整体偏强。
二是库存压力犹存,豆粕拖累饲料板块。4月大豆压榨量接近700万吨,油厂开机率回升。4月中旬,虽然汇福、达孚、天津九三、邦基、唐山中储粮等油厂停车检修,但对豆粕供应影响不大,国内豆粕库存依旧重回高位,接近60万吨一线,周环比增长4%左右。
今年鸡蛋价格可谓屡创新低,年初开始持续下跌2个多月,3月终于迎来反弹,可进入4月又彻底被打回原形。3月产蛋鸡存栏量约11.23亿只,环比减少0.4%左右,但依旧处于高位。此外,天气转暖、鸡蛋储存不易、农户急于出货、终端食品厂消化缓慢,加上南方天气潮湿,鸡蛋容易变质,批发商采购谨慎,最终导致鸡蛋供过于求。
3有机化工品涨跌互现
生意社化工指数显示,4月份化工板块环比上升的商品共51种,涨幅前三的商品分别为氢氟酸(22.26%)、R134a(19.43%)、R22(17.56%)。环比下降的商品共有61种,跌幅前三的产品分别为液氯(-77.36%)、丁二烯(-20.14%)、丙酮(-18.79%)。
值得注意的是,4月份有机化工品涨跌分化明显。一方面,芳烃、烯烃等有机化工品呈现涨跌分化,纯苯、粗苯、加氢苯等品种价格上涨,丙烯、丁二烯等品种则相对弱势,尤其是丁二烯下跌幅度达20.14%。另一方面,有机化工品产业链之间存在涨跌分化,R22等有机氟化工板块表现强势,价格涨幅较大,而苯酐、DOP等增塑剂板块表现弱势,价格下跌。综合来看,造成有机化工品涨跌分化的关键因素不是原油,而是不同产品、产业链内部供需不平衡。
首先,原油价格围绕50美元/桶先涨后跌,对4月化工市场整体影响不明显,芳烃烯烃等有机化工品价格走势受下游产业链影响较大。在原油整体下滑的情况下,粗苯、加氢苯、纯苯等品种反而整体上涨。生意社监测显示,4月份WTI原油整体下跌3.22%,而粗苯、加氢苯、纯苯等分别上涨7.16%、6.84%、4.29%。
其次,库存偏高压制化工品价格。以苯乙烯为例,4月国内苯乙烯价格小幅下跌,跌幅在2.00%。虽然月初国内部分装置进行检修,且北方地区停减产较多,但苯乙烯港口库存迟迟不见下降,加之原料纯苯弱势回调,基本面支撑力度不足,导致价格下跌。生意社监测显示,截至4月26日,华东苯乙烯主流港口库存总量约在19.81万吨,较月初的21.27万吨,仅仅下降1.46万吨,依然明显高于往年同期水平。
再次,需求疲软导致化工产品价格下跌。以丙烯为例,4月份国内丙烯市场延续3月的跌势,整体跌幅为7.84%。一方面,月初聚丙烯期货以震荡下行为主,利空现货市场,对丙烯需求无支撑。另一方面,月中粉料及环氧丙烷、丁辛醇部分工厂停车检修,丙烯需求进一步萎缩,致使市场压力剧增,价格快速下跌。
最后,行业旺季需求增加,推动化工品价格上涨。以氢氟酸为例,4月氢氟酸价格涨幅达22.26%。首先,下游制冷剂市场货紧价高,企业开工率多有不同程度上升,对无水氢氟酸刚性需求不断增加。其次,受环保、例行检修等影响,无水氢氟酸近期供应不足,加之4月下旬南方地区召开无水氢氟酸行业会议,企业报价陆续上调。
生意社资深分析师徐晓昆认为,在宏观经济面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国内化工品需求面处于弱势局面。而3、4月份化工品价格下跌,主要是前期各品种库存高企造成的。目前来看,国内化工品库存已有减少迹象,但整体仍未达到供需平衡的状态。因此,受库存压力影响,5月化工品价格预计不会大幅上涨,但受企业装置检修影响,化工品价格也不会大幅下跌,整体将处于窄幅震荡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