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年中,流动性偏紧成为金融业界关注的焦点。
虽然央行旗下金融时报发文称,货币政策会“不紧不松”、今年6月末发生类似于2013年6月流动性风险概率极低,但目前“钱紧”却是事实。6月初至今,30天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大涨51个基点,是2013年以来同期涨幅最大的一次。同时,本月一些银行定存利率较基准利率上浮40%至50%、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超过5%。
华夏时报昨日援引接近央行人士观点称,“ 削峰填谷 将是央行对流动性管理的方向。过去GDP两位数增长,M2也是两位数增速势头成为过去式,现在市场是时候清醒了,GDP个位数增长成为常态,同时资金利率走向上行周期,利率攀升耐受力在提升,高利率拐点还远未看到。未来M2增速将会平缓下行,甚至降至个位。”
央行:保持货币“不紧不松”
在5月25日自律机制座谈会上,央行表示已关注到市场对半年末资金面存在担忧情绪,拟在6月上旬开展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并择机启动28天逆回购操作,搭配好跨季资金供给,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稳定市场预期。
6月3日-4日,清华大学举行2017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央行副行长陈雨露称,对央行来说,首要任务就是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调节好货币闸门维护流动性的基本稳定,努力做到货币既不松也不紧,为结构性改革引导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6月以来,央行频频采取行动。6月5日,央行重启28天逆回购,向市场投放300亿元跨季资金;6月6日,央行开展MLF操作4980亿元,为银行体系补充中长期资金。央行旗下金融时报今日表示,相信央行会根据其掌握的市场流动性状况随时做出此类操作,使市场流动性趋于“不紧不松”临界点。
市场无疑期待央行释放更多流动性,以至于““央妈向市场狂撒4980亿”、“历史性放水,单日2.49万亿货币量投放”的乌龙消息近日在坊间广泛流传。对此,金融时报援引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陈冀观点称,“大放水”等说法违背了客观事实。总体而言,央行仍坚持平衡操作的方式,只是时至二季度末关口,预调提前量有所增加。
中金公司也在研报中指出,虽然央行6月份大额续作MLF,但考虑到近期公开市场到期量较大、超储率较低、半年末的季节性资金缺口,央行在操作上更多是平滑到期的流动性需求,而非“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