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厉害了!中国向墨子号卫星发出了一条“无法被黑”的信息 A股量子通信板块直线拉升

来源:华尔街见闻     编辑:      2017-08-11


中国量子通信技术再度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科学院日前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从卫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钥分发、从地面到卫星的量子隐形传态,两项成果于8月10日同时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上。

今日早晨,A股量子通信板块开盘后直线拉升,概念股天海防务涨停,航天电子上涨近6%,凯乐科技、银轮股份上涨逾1%。

随着数学和计算能力不断提升,再复杂的传统加密算法也会被破解,而基于“量子密钥”的量子通信,则是一种“原理上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用量子做成“密钥”来传递信息,窃听必然会被发现,且加密内容不可破译。

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是“墨子号”的科学目标之一。“墨子号”过境时,与河北兴隆地面光学站建立光链路,通信距离从645公里到1200公里。在1200公里通信距离上,星地量子密钥的传输效率比地面光纤信道高出20个数量级(万亿亿倍)。

据《新华日报》,中国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表示:

这一成果为构建覆盖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奠定了可靠的技术基础。将卫星、地面站和城际光纤量子通信网互联,可进一步构建覆盖全球的天地一体化保密通信网。

《自然》审稿人也认为,星地量子密钥分发成果是“本领域的一个里程碑”。

星地量子隐形传态是“墨子号”的另一个重大科学目标。“墨子号”过境时,与海拔5100米的西藏阿里地面站建立光链路,地面光源每秒产生8000个量子隐形传态事例,从500公里到1400公里的距离向卫星发射纠缠光子。

上海纽约大学量子物理学家Tim Byrnes向英国金融时报表示,这一结果“真的很了不起。之前,量子通信的最长传输距离为143公里。”

图:量子卫星与西藏阿里站建立链路。图片来自中科院

一个多月前,潘建伟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并将成果发表在6月16日《科学》杂志上,如今另外两项任务一并完成,标志着“墨子号”三大既定科学目标均成功实现。

量子通信领域的“领跑者”

此次实验成功,进一步增强了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领先地位。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评价称:

“墨子号”取得的系列成果,赢得巨大国际声誉,聚合效应已经显现。标志着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达到全面领先的优势地位。为我国在国际上抢占了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成为国际同行的标杆,实现了“领跑者”的转变。

潘建伟指出,下一步将与欧洲量子通信团队联合进行洲际量子密钥分发,德国、意大利等国的地面站也正在为与“墨子号”对接做准备。

参与此次实验的“墨子号”卫星于2016年8月发射,以中国古代思想家、科学家墨子命名,是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中国科学家希望在2021年夏季之前发射第二颗量子通信卫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