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下半年伊始,全球流动性拐点即将到来的声音不绝于耳。站在2017年年底,流动性拐点的来临貌似又近了一步。毋庸置疑的是,全球经济在2017年实现了超预期的渐进复苏,各国央行也终于“坐不住”了。美国今年在3月、6月加息两次,9月宣布缩表决议,12月14日年内第三次加息;英国在11月也宣布加入加息大军;近期韩国的突然加息更是一度引发市场热议。而欧日央行与其说在年内“按兵不动”,不如说已是“蠢蠢欲动”了。近期日本央行官员频频发声,12月7日,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提及退出QQE工具已备,但为避免市场波动,尚未谈及具体细节。
总之,全球货币政策从分化走向趋同似乎只有“一步之遥”。本文主要分析主要央行(日欧英美)的量化宽松工具、当前规模及其产生效果。通过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其一,即使日本将国债购买规模降至60万亿日元/年,日央行最多在一年半内就将把日本国债买尽。实际上,日本央行已在暗中行动、削减购债规模了。倘若中长期通胀预期被下调,日央行渐进退出量宽之路将可能比预期更快一步。
其二,欧元区暂未退出量化宽松、反而选择审时度势地来削减或增加资产购买力度是较为明智的,过度明朗化的QE退出时点反而可能损害欧央行货币政策的灵活性。我们认为,或许需要切实看到欧洲投资、消费、信贷等内生动能回升之后,德拉吉的鸽派行动才会扭转。但需要关注的是,德银预测,即使从明年1月起欧央行每月购债规模缩减一半,明年底前总购德债规模将达到1570亿欧元,虽然低于目前1850亿欧元的德债总量,但这也意味着2019年欧洲央行将彻底“无德债可买”。
其三,英国加息,更像是一次性的、 “被迫的”加息,并不能与美联储多次加息的态势相提并论。
最后,正如我们在此前报告《美国量宽为何能成功?》中指出的,美联储量宽的成功主要还是得益于:一是进入与退出量宽时点的选择适宜。量宽进入时保证了金融机构急需的流动性,量宽退出时房地产市场仍相对健康,整体经济仍平稳复苏;二是美联储购买了大量MBS,加速了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修复进程,有利于“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三是美联储缩表路径清晰,与市场沟通充分,避免了不必要的市场波动。以上做法均值得各大央行在驶上紧缩车道时学习借鉴。
图表: 美联储QE3直指按揭市场